饮食常识Manual
大食物观:平博国际体育官网现代农业大机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粮食生产边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了新内涵,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路径,为增进民生福祉谋划了新思路。 2024年平博国际体育官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就落实大食物观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等。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林下经济、饲草产业、深远海养殖、现代设施农业、生物农业、食用菌农业等行业。在融资、保险等政策扶持方面,《意见》提出,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设施、活体畜禽和水产等抵质押融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完善用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部署,使得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有别于传统的以粮为纲,大食物观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粮食安全目标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食物开发领域延伸至山水林田湖草沙,最大限度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平博国际体育官网。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吃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需要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不仅保基本,也要保多样性。另一方面,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来说,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到何处再去挖潜? 这就需要跳出“粮油肉蛋奶”的传统范畴,将视角从田间地头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 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好粮食安全的要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近年来,各有关方面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拓展食物资源来源渠道,下大气力抓好食品安全,加快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强化健康膳食宣传,积极拓宽农产品进口来源。“大食物观”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相较2015年增长11.9%,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基本口粮。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5年的470千克增加到2023年的493千克。2023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45公斤/公顷(390公斤/亩),同比增加43.6公斤/公顷(2.9公斤/亩),增长0.8%。粮食品质不断提升,优质大米、强筋小麦等作物占比持续增长。 除了增产,还要减损。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完善标准,引领适度加工、减少加工损耗和营养流失,持续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节约减损扎实推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全国主要农时粮食机收环节平均损失率控制在3%左右,“跑冒滴漏”式的损耗与浪费有效减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等服务,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坚实,科技和装备支撑稳产保供扎实有力,科技助力增收致富成效显著,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型进程加快。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近年来,全国已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累计建设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800亿元,辐射带动1100多万户农民。2022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达到77.53,较2015年提高2.34。推动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推广,为居民提供更多绿色、有机的食品选择。 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下大气力抓好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截至2023年11月,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563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的全链条各环节。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市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各级医疗机构7万余家。 居民营养和健康膳食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2015年以来,有关部门强化健康膳食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等接续发布,普及健康膳食知识,引导走出“精米白面”饮食误区,提醒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和高盐的食物,形成“粗细搭配”的习惯,优化膳食结构,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居民观念得到有效转变。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选择食品时会考虑健康因素。 习强调,“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拓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积极拓展南美、东南亚、非洲和其他地区粮食进口渠道,粮食进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降低平博国际体育官网,有效应对了国际粮食形势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我国粮食进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4亿吨以上。2023年10月,我国继与俄罗斯签订12年进口7000万吨小麦、玉米、豆类和油籽等农产品采购大单之后,又与美国签订未来5年内采购100亿美元大豆、玉米、小麦的采购框架协议,粮食对外合作取得新突破。 粮食安全不是种得出就万事大吉,食物供给也不仅局限在生产环节。践行大食物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增强全产业链一盘棋意识,也要求各方共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 《意见》提出3方面14项重点任务。一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加快育种创新,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提升食物加工流通产业水平,推进食物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引导食物营养健康消费。 在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方面,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全国以森林种植、养殖、采集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0亿元,仍有更大的潜力可挖。 《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扩大油茶、油橄榄、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行动,建设高标准油茶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产林。稳定核桃、板栗、枣类种植面积,建设特色鲜明、集中连片、链条健全的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林果、竹笋及可产饮料调料的经济林。规范发展林下种养,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下浆果等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开发新型森林食品。 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全面推动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新增或改造木本粮油经济林5000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亿亩以上,年初级产品产量达2500万吨,木本食用油年产量达250万吨,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万亿元。到2030年,形成全国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等森林食物生产进行了总体规划。目前全国各地选育审定的经济林等森林食物良种6620个,在森林食物生产中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国家林草局将不断建立健全森林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森林食物生产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每年消费食用菌4000万吨左右,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油、蔬、果后重要的农业产业。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已达4000多万吨,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据全球近八成。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0至202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值由1413.22亿元增长至3475.63亿元,不仅如此,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市场也逐渐火爆起来。截至目前,我国食用菌养栽培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为主的多种类、多规格、多层次的生产体系,以及以鲜品、干品、罐头、速冻、粉末等为主的加工体系。 《意见》提出,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建设优良饲草种子田和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地,加快苜蓿等饲草业发展,保障肉牛、肉羊和奶牛等饲草料需求。发展青贮饲料,有序推进秸秆养畜,实现“秸秆变肉”。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设施装备研发,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稳妥推进大型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建造,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有专家推算,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全世界陆地耕地面积所提供食物的1000倍。根据《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25年,建设完成140个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60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25个盐碱地设施渔业养殖场、4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45座中心渔港和40座一级渔港。到203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渔业发展格局。 《意见》提出,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加快育种创新、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新型食品安全性评估,强化全过程监管。同时,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发营养健康食品。 像未来食品可能变革传统食品工业制造模式,比如,细胞培养肉,从动物提取成肌干细胞,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肉”。再如,植物蛋白肉,采用大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经过高湿、低湿挤压和组织化而得到的产品。 据估算,随着人口的增长,到2050年需要蛋白增量30%-50%。因此,要大力发展替代蛋白,如微生物蛋白、微藻蛋白、昆虫蛋白等。以合成生物学、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为技术基础的未来食品,将有效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 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模拟自然作物光合作用,重新设计生命合成代谢过程,设计人工生物系统,不依赖植物种植进行淀粉制造,潜藏着惊人的变革前景。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这一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工业车间制造淀粉一旦成功,与农业种植相比,将有机会节省超过90%的土地和淡水资源,而且可以消除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融资、保险等政策扶持方面,《意见》提出,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设施、活体畜禽和水产等抵质押融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完善用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平博国际体育官网平博国际体育官网平博国际体育官网